您现在的位置:主 页 > 文博快讯 > 十七世纪罗马艺术的全景画卷——《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图录评介
2014-08-25   龚青   中国文物报

目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联合举办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正在国家博物馆热展,这是执行中意两国政府达成的五年文化合作计划,继“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之后的又一个西方经典艺术展览。展览的衍生文化产品同名展览图录在中意双方的倾力合作下也于日前出版发行。作为编者,我认为该展览图录主要有如下三大特色。

50件艺术精品的深度解读,拓展与延伸了展品说明牌的信息,拉近了读者与17世纪罗马艺术的距离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荟萃了卡拉奇、卡拉瓦乔、贝尼尼、科尔托纳、阿尔加迪等20余名活跃在17世纪罗马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术家的50件艺术精品,涵盖了以巴洛克为主体的多种艺术风格。由于受展厅面积和展示形式等若干因素的制约,展品说明牌的文字信息十分有限,仅包括作品名称、作者、类别、尺寸、收藏机构和藏品编号等一些基本信息。显然,这样的文字说明难以有效传递艺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便于与意大利在文化和审美情趣上存在巨大差异的中国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而展览图录则对每一件作品都做了详细且有深度的解读,使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多重信息“走出来”,弥补了展品说明牌信息量的不足。

一本展览图录在手,如果我们静心细读每一篇作品介绍,就会欣喜地感到跃然于纸上的作品信息可谓“包罗万象”,有的详细介绍了作品主题、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有的深度分析了作品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有的系统梳理了作品和作者的考证过程以及作品的流传经过和修复情况,更多的则是相关信息的综合呈现。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有不少作品介绍既侧重阐释了展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同时还拓展与延伸到与其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

略举两例:其一,展览中展出了贝尼尼的《玛利亚拉齐修女纪念碑浮雕》(样稿),这件作品的一大特色是样稿的材质为纸质。作者不仅重点介绍了展出作品的材质、创作过程及所塑造的拉齐修女的形象,同时还详细描述了在构思设计阶段贝尼尼的另一件不同创意的设计,以及最终完成的大理石纪念碑的样子和铜镀金浮雕中拉齐修女的形象。其二,展览中展出了莫拉的《奏乐的荷马:听觉寓意图》,作者在详细解读展出作品的同时,还提及到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阿里恰基吉宫收藏的同主题的艺术作品及特色。

这种围绕展出作品,多层延伸和立体解读的方式,不仅帮助读者了解展出作品,还由于提供了多种信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助于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相关艺术作品的兴趣。

学术文章的角度与深度,拓展与延伸了50件艺术作品无法涵盖的内容,全景式地呈现了17世纪罗马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整体风貌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力求在“局部的空间”中,通过精心挑选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展现17世纪罗马的整体艺术风貌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的独特魅力。但实际上,对于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17世纪罗马艺术特别是辉煌夺目的巴洛克艺术而言, 50件展品只能是有限展示,缺憾在所难免。基于此,出版一本高品质的展览图录,弥补展览留下的种种遗憾就成为中意双方策展人的共识。为此,意方策展人和相关研究人员除了提供每一件展出作品的详尽介绍外,还撰写了《贝尼尼与巴洛克罗马“大剧场”》《巴洛克雕塑》和《巴洛克绘画》三篇学术文章及一篇基于学术视域下的展览介绍,分量占据整本图录页码的三分之一。

精心选题的学术文章采用了“宏大叙事”的大构架,在17世纪意大利宏大的历史文化叙述中,既勾勒出17世纪罗马艺术全貌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又重点论及成就了17世纪罗马艺术史的艺术名家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杰作。学术文章彼此关联,自成体系,如果将其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文图并茂的17世纪罗马艺术简史。但学术文章又并未与作品介绍相脱节,无论是宏观阐述,还是微观解析,都不同程度地补充与丰富了50件展出作品无法涵盖的内容,这一特点在如下两方面体现突出。

一是扩充了同一名艺术家在展览中无法展出的经典名作。如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的天才级大师,拥有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多重身份,特别是他的雕塑作品代表着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展览只展出了贝尼尼的5件陶质雕塑,那些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并渴望一睹真容的贝尼尼的传世名作则无法展示。图录中的学术文章则以大量篇幅重点论述了贝尼尼的艺术人生及其经典名作《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红衣主教西皮奥内博尔盖塞肖像》《圣特蕾萨的狂喜》《圣彼得大教堂华盖》《圣彼得宝座》《四河喷泉》等的创作过程及艺术特色,并配有大尺寸、高清晰的艺术名作插图。这种扩展与补充式的阐述思路,丰富或者说是集中放大了贝尼尼的相关信息,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加深了读者对贝尼尼本人及其艺术风格的认知。

再如,巴奇乔是继贝尼尼之后进一步阐释巴洛克艺术语言的伟大画家,他为罗马阿根廷耶稣至圣圣名堂绘制的《耶稣圣名的凯旋》和《圣依纳爵的荣耀》拱顶壁画把贝尼尼的艺术语言在绘画中演绎到极致。展览中展出了《圣依纳爵的荣耀》拱顶壁画的样稿,图录中的学术文章中则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真实壁画的相关信息并辅以精美插图。样稿和真实壁画的对比解读与呈现,带给了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

二是填补了50件艺术作品无法呈现的内容空白。如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在总结“视觉艺术的统一性”时提出,巴洛克艺术是“美妙的多种艺术的复合体”,这一特性不仅体现在独立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中,还体现在由建筑、雕塑和绘画共同营造的统一空间效果上。这一特性不仅仅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也是17世纪罗马艺术的特征。但巴洛克艺术的这一突出特征却很难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现。图录中的学术文章则着意论述了这一点。通过对典型和经典实例的诠释,加上配以高质量的插图,引导读者穿越时空走进17世纪神秘而又神奇的教堂空间,让读者去感受巴洛克艺术所呈现的亦真亦幻、富丽堂皇、流动感及戏剧性冲突。纸上巴洛克艺术之旅的体验,弥补了因展览的局限性而带来的遗憾,深化了读者对巴洛克艺术的认识和了解。

展览图录因选题新颖内容独特而彰显学术和收藏价值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和17世纪意大利和欧洲的艺术中心。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都市规划及遗留下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大量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均与巴洛克时期的罗马有着密切联系。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是位于罗马地区的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科西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巴贝里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基吉宫巴洛克博物馆、斯巴达美术馆等10余家意大利著名博物馆、艺术馆和相关收藏机构首次联袂来中国举办的展览, 50件精心挑选的展品也都是首次亮相中国。另外,在国内出版的有关巴洛克艺术的相关图书中,目前尚未有以“罗马与巴洛克艺术”为选题且文图呼应的图书。上述一系列的“首次”决定了在展览基础上编辑的同名展览图录必然被赋予一种新意和一份独特,其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显而易见。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览图录,是一本对17世纪罗马艺术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进行学术梳理并以文图并茂形式呈现的学术性图书。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展览延伸读物,有助于中国观众感知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特别是多姿多彩的罗马巴洛克艺术。对于艺术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而言,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图录,又是一本珍贵的学术参考书。而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讲,这本用心策划与编辑的展览图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的又一本选题新颖、内涵丰富的图书,是履行博物馆文化推广和公共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和彰显博物馆文化特性的又一次有益实践与探索。(原文刊载于2014年8月15日《中国文物报》第四版,本文作者做了部分内容的补充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览图录(中文版),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吕章申主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年7月出版,定价:390元。

版权声明|展览导航|留言板|联系我们       ◎2013-04-24  鞍山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辽ICP备19011845号-4